正文

毛竹苗圃栽培技術(shù)

一、毛竹的圃地建設:

1、圃地以緩坡地為好,土壤以土層深厚、肥沃濕潤、質(zhì)地疏松、水分充足而不積水的酸性、中性壤土、輕粘壤土為宜。

2、細致整地施肥,開(kāi)溝做高畦。秋季或早春播種,采用穴播,穴距 20×25厘米,穴深1.5至2厘米,每穴下種10粒,每畝用種1.5公斤。播后遮蓋稻草,澆水,保持土壤濕潤。出苗后搭蓋透光度為30%的蔭棚,加強水肥管理,每畝可產(chǎn)苗8000叢左右。

3、早春起苗栽植,苗叢必須整叢挖起,3至5株為1小叢,剪去葉片的 1/3至1/2 ;每穴栽1小叢,入土深度高于分蘗處3厘米為宜,要做到苗根舒展,苗叢端正,栽后踩緊土壤。

二、毛竹栽培管理:

1、施肥。每年取苗后要用廄肥、土雜肥、林地腐殖土等混合物,把挖苗后的坑穴填平,以補充圃地土壤和所需養分。春筍出土后要施腐熟人糞尿和適量過(guò)磷酸鈣、復合肥,以促進(jìn)竹筍和竹苗生長(cháng)。

2、中耕除草。每年夏秋各進(jìn)行一次中耕除草。竹苗未郁閉前,要在苗蔸根際覆蓋干草,以防止日灼,并保墑抗旱。

3、排水灌溉。毛竹既喜濕又怕澇,因此雨季要排除園地積水,旱季要及時(shí)灌水。

4、調整苗徑。小苗地徑以1至3厘米為好。若苗徑過(guò)小,可以增加取苗量,以利于苗徑增大。苗徑過(guò)大,可以減少取苗量,以促使苗徑減小。

5、調整密度。出筍過(guò)密處,可適當人工退筍,以減少出苗密度。出苗過(guò)稀處,采取補苗、埋鞭、施肥等措施,以增大密度。一般合理密度為每平方米10至12株,每畝每年取苗6000株左右。

聲明:月季網(wǎng)致力月季產(chǎn)業(yè),部分文字和圖片來(lái)源網(wǎng)絡(luò ),版權歸原作者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。

月季網(wǎng)

月季網(wǎng)